登记制度改革的缘起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科创板,标志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注册制。
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于2023年2月全面启动。2023年4月10日,首批10只注册制主板股票上市,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中国股票发行改革史上。
行业专家的见解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云成强调了注册制改革的深刻含义。他表示,这一改革引发了监管逻辑的深层次变化,为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册制更加市场化,是发达市场普遍采用的机制。中国走出了一条从试点开始,逐步加大体量,将注册制综合改革从科创板扩大到创业板、北方交易所的改革路径。五年来,注册制上市公司数量迅速扩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挥了显着引导作用。
改革后的市场影响和转型
通过注册制上市的公司数量不断扩大。数据分析显示,2019年以来,注册制IPO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注册制IPO企业占A股IPO企业总数的比例明显上升。
截至2023年11月3日,通过注册制入市的公司总数为257家,占当年IPO总数的92.11%。目前,A股市场共有注册公司1259家,占市场总数的23.75%,创历史新高。此外,这些公司的市值合计约为9.55万亿元,占总市值的11.96%。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专业化、创新化”这个流行词频频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专业化、创新化”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保障产业链稳定。虽然这些公司占A股公司总数的27.37%,但在注册制公司中的比例却高达46.94%,是A股整体比例的1.71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注册制的普惠性主要针对的是高成长性、研发能力强的企业。这种方式带动了产业进步,增强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产业聚集与研发投入
五年来,注册制对产业聚集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电子、医药、机械设备、计算机等领涨行业中,这四个板块合计占科创板企业数量的69.4%,几乎是A股整体占比的两倍。此外,半导体板块共有95家公司上市,占A股半导体板块公司的64%,形成了凝聚力、创新型的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排头兵,对经济社会格局产生重大、长远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对接新兴产业的前瞻性战略,促使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该领域。在全部A股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33.37%,而在注册公司中,这一比例跃升至96.11%,是A股公司的近三倍。
注册制常态化退市机制
全面注册制下,退市新规的威力不断显现,加速A股股票更新。A股市场退市股票数量从2019年的10只猛增至2022年的46只,呈现近年明显上升趋势。
2023年,A股退市股票数量为45只,接近去年的总数。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注册制下的退市机制重新启用,使得A股市场退市发生了四个重大变化:
- 首次科创板退市: ST泽达、ST紫晶成为首批因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被退市的公司,夯实法治。
- 交易、金融退市数量基本持平:交易、金融退市数量大幅增加,退市系统功能更加顺畅。
- 大型房企退市兴起:值得注意的是,已有9家房企退市,其中包括融创中国等知名企业,充分肯定了市场化退市机制。
- 退市股票投机价值下降:随着退市和壳价贬值的常态化,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关注公司的基本面素质和长期投资。
注册公司的市场特点
从注册公司结构来看,与A股整体市场相比,这些公司呈现出高价股集中、市值较低、市盈率较高的特点。10元至50元之间的股票在注册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68.71%,超出A股整体比例16.26个百分点。较低端,5元以下股票仅占3.73%,与A股比例相差10.98个百分点。相反,50-100元和100元以上的股票占比分别为13.9%和4.61%,较A股高出8.64%和2.93%。
从市值来看,超过60%的注册公司市值在500亿元以下,与A股整体数据差距较大。而且,近17%的注册公司市值在200亿元以下,是A股整体水平的两倍。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公司仅有6家,占比0.48%,较A股比例低1.43个百分点。
在评估市盈率时,约37.49%的注册公司滚动市盈率在20-50之间,其中12.71%在20以下,21.29%在50-100之间,12.63%在100以上,显示与A股水平差异较大。
总结变革格局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不仅重新定义了上市机制,也极大地改变了市场格局。注重质量、增长和创新的注册制开创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新时代。这些改革的深远影响反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其特点是结构变化、行业增长和退市机制的强化。